2021年11月26日,在学院的支持与推动下,社会学系读书会第三期在法商北楼525室如期开展。本次读书会特别邀请到了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孙宇凡进行线上指导和评议,来自院内各系所的十余位同学共同研读和讨论小威廉·H.休厄尔所著的《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理论部分。
读书会伊始,焦文康同学以“时间·事件·结构:一种事件性社会学理论”为主题对本次阅读的相关章节进行导读。
简要介绍了本书作者的研究身份及成果后,他首先从本书的创作目的,即“发展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洞悉这个流变不居的世界的社会理论”入手,引入休厄尔对背后学科特征和研究取向的反思:历史学具有的“社会时间性”认知与社会科学高度的理论自觉以及结构性思维对话的必要性。
然后,休厄尔通过对“历史转向”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中被概念化的时间性的考察,批判了两种主导的概念化模式——“目的论”和“实验”时间性,提出了事件性时间性(eventful temporality)的概念,即一系列在很大程度上是偶连的事件决定了历史的过程,并构想了一种事件性社会学的可能。之后,又发展了一种结构的理论,旨在克服占据社科思潮核心位置的结构的三大问题,与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和布尔迪厄的“惯习”理论对话,重释了组成结构的图式和资源的二重性、结构转型与能动性。
接下来,通过对萨林斯建构的一种关于结构和事件关系的“可能理论”的阐释和批判,休厄尔用“库克船长”的案例对提出的事件性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检验和完善,揭示了事件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导读以“结构与权力要素关系“、”能动性”和“事件的多重性认识“三个问题结束。
导读完后,孙宇凡老师先是就导读内容引发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从休厄尔的写作背景出发,对书中涉及的时间性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以及与自然科学时间观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反思;对理论写作和理论证明中为什么使用和怎样去理解“典范案例”的追问;对休厄尔创造性解读吉登斯“可概化性(generalizability)”和布尔迪厄“可转置性(transposability)”的审视。又结合自身的相关研究回答了三个问题,尤其认为多重多样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术思考的活力,另一方面更加主动地促使我们发现自己的研究可能是犯错的。
而后的时间里,同学们踊跃地以“结构—事件”理论和“历史学-社会科学”学科分歧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孙老师切要发省的回应和明晰绵密的思路引起了现场阵阵掌声,学识融贯、视野建瓴的风格令大家由衷钦佩。至此,《历史的逻辑》首场读书会告一段落。
第二次读书会将于12月1日下午两点在法商北楼425室举行,届时会由徐成同学导读休厄尔运用事件性时间性分析的两个经典案例——“攻占巴士底狱”以及“马赛码头工人行业社团”。继续期待大家参与读书会,并积极分享自己的阅读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