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飞艇预测

您的位置: 幸运飞艇预测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会议综述 | 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经济民俗学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10-28

20191019日,由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院、幸运飞艇预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办,中山大学《文化遗产》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编辑部、非遗微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上海精武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睦邻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协办,幸运飞艇预测-幸运飞艇计划软件 民俗学研究所、幸运飞艇预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经济民俗学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幸运飞艇预测法商楼召开。

本次会议是“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自2012年创立以来连续第7次成功举办,得到了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院、幸运飞艇预测 的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论坛围绕“经济民俗学与民俗理论创新研究”,“地域文化研究”,“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3大主题展开探讨。来自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菏泽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邵阳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大学、楚雄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梧州学院、赣南师范大学、上海古猗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幸运飞艇预测等30余所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及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同时还有精武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恒源祥家纺、上海睦邻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上海巨鹏明德、上海智景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晶晓文化传播、“無亦無”人文茶饮等企业界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论坛由幸运飞艇预测民俗学博士后游红霞主持,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陈灵犀、中山大学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蒋明智、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社长、主编叶桉、恒源祥家纺总经理强建春、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张楠、研究生代表武振宇、幸运飞艇预测-幸运飞艇计划软件 教授、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先后发表致辞并代表各自单位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首先代表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高度赞赏了田兆元教授在经济民俗学及其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仲富兰教授概括了当前上海非遗保护和研究工作后提出“研究者要对非遗自身的特质进行研究”,“非遗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戒欺诚信”,“非遗不是一成不变,非遗可以被创造”的“非遗三句话”,并期望幸运飞艇预测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中能够做更大的事。


陈灵犀主任在致辞中代表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院对与会专家、各政府单位嘉宾、各主、协办单位、相关企业和研究生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相关单位及学者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也肯定了田兆元教授长期以来为推动论坛发展付出的努力。陈主任表示,已连续召开7届的“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于2018年被列为“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论坛品牌建设项目”,学校会持续给予建设和发展,力求将海上风建设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得到了诸多高校研究生同学的参与和支持,可以说本论坛已在国内高校及相关学会、企业中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和认同。随后,陈灵犀主任系统地介绍了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改革的相关情况,强调幸运飞艇预测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来大力推进和实施研究生学术交流计划,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指出幸运飞艇预测 担当了该品牌建设计划120余项中的8个项目,是学校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重要参与力量。她殷切期望本次海上风论坛能充分挖掘民俗学在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地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功能,以更好地培养能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中山大学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蒋明智作为“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的老朋友,从第二届论坛开始至今一直全力支持论坛的发展。蒋明智教授表示自己一直看着海上风论坛“长大”,对论坛有着深厚的感情,期待今后能以海上风论坛为平台建设起庞大的非遗保护队伍,甚至能建设起一个非遗相关的学科。在致辞中,蒋明智教授强调了民俗学在文化战略、经济战略中的作用,他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同时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人文湾区建设为例,论述了民俗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呼吁民俗学者不仅要作为文化的研究者,更要成为文化的建构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社长、主编叶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民族的核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蕴和根脉,随着习近平主席“四个自信”理论的提出,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期待在座师生能共同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叶桉主编同时介绍了《地方文化研究》杂志及其团队,并欢迎大家向杂志投稿。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教授在致辞中用“三瓶酒”的形象比喻阐释了非遗概念,呼吁在做非遗保护之前要先弄清楚什么是非遗。他表示非遗中蕴含的匠心精神是民族国家之魂,非遗能为治国理政提供文化路径,并强调加快非遗立法和建设非遗学科势在必行,是非遗发展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恒源祥家纺总经理强建春代表恒源祥家纺发表致辞,阐述了恒源祥品牌中“天时地利人和”的内涵,介绍了恒源祥家纺在婚庆用品细分大类中设置的子品牌“恒好百年”以及传统婚俗在当代婚庆消费中的影响和市场潜力。


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审张楠回顾了学报的发展历程,表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乐意广纳文章,成为广大学子和研究者为非遗发声的平台,并提出愿意代表学报编辑部对海上风论坛进行后续赞助支持。


研究生代表武振宇代表本次参会的研究生群体感谢论坛为研究生搭建的学术舞台,期望参会研究生们能积极发言并最终有所收获。


幸运飞艇预测-幸运飞艇计划软件 教授、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最后发表致辞。首先,他在致辞中代表主办单位感谢了各协办单位,包括因故未到场的为本次论坛赞助合卺酒的上海精武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治中,特别感谢了蒋明智教授一直以来对海上风论坛的支持,并表示今后要结交新朋友,稳固老朋友。田兆元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尤其是文化经济要有很大一块由民俗学来支撑,民俗学要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有所突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他以恒源祥的经济民俗合作和祁东黄花菜与萱草母亲花意象建构为例,阐述了民俗经济的价值,并表示民俗学一方面是一个学问,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实践,学生和学者一方面要认真钻研学问,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叙事构建认同。海上风论坛为青年朋友提供了一个成长平台,它既是一个学术平台,也是一个创业平台,一个传播平台,希冀每一位参会者抓住机遇,勇于担当,打破民俗学缺少文化自信和学科自信的局面,在将来担负起民俗学的国家担当和社会担当。

中山大学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蒋明智,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杨静,上海巨鹏明德李如·修身女士,上海睦邻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艺琳,上海智景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建华,上海晶晓文化传播总经理杨晓晶,“無亦無”品牌创始人张海岚先后进行大会主题发言。


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以《信仰也是生产力——以龙母信仰为例》为题发言,他认为龙母信仰作为西江--珠江流域盛大的民俗文化事象,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巨大的经济功能,尤其从改革开放以来,它不只是民众祈福求安、追忆先祖、休闲身心、传扬道德文化的传统资源,更是地方政府借以打造文化品牌,振兴地方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融的一个突出个案,值得作深入探讨。他提出“心意文化”的概念,“心意”蕴含在信仰之中,文化建构最终是为了满足“心意”的需求,同时强调了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民俗是一种生产力,信仰也是一种生产力,提出了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信仰生产力模式。最后,蒋明智教授总结认为龙母信仰不仅蕴含着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的价值,同时也富含巨大的经济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的发言题目为《数字手段助力非遗进校园及其相对局限性》,通过翔实的数据指出非遗当下的受众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学生,他们对数字化具有天然亲切感,而网络媒体是学生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提升“非遗进校园”传播效果的数字化路径主要包括资料累积数字化,传播手段数字化,呈现形式数字化三种形式。但是对待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和传承要保持科学化态度。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杨静以《盛世芙蓉:成都市花木芙蓉的审美意象与多元价值》为题发言。她认为一座城市的市花,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芙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拒霜精神”、“高洁品格”等审美意象,是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与精神之美和谐统一的象征,这正与中国人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理想相契合。作为成都市花,芙蓉在传统审美活动被塑造的这些精神品质可以继续被挖掘、被阐释、被开发,对于展示城市风采、打造城市名片、推动文创研发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恒源祥家纺总经理强建春在发言中分享了恒源祥“恒好百年”的案例,他指出相对其他家装品牌,恒源祥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品牌寓意及和谐“家”的文化概念,能够满足新消费群的需求,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符合新零售潮流,能够创造一种从家纺到家居一站式服务的商业模式。恒好百年志在满足千禧一代对结婚产品选择更注重情感满足的需求,为新人创造更具意味的产品,给予消费者更好的售后服务体验与文化感知,为新人带去隆重的仪式感与幸福感。


巨鹏明德的李如·修身女士作为中国咨询模型核心研究者之一介绍了巨鹏明德集团的五行经济学模型、五行管理学模型和五行咨询模型,这是民俗学中五行学说的一个精彩实践。李如·修身女士同时提出做好文化工作,需要敬畏文化瑰宝的心情,饱含造福人类的情怀、信念和精神;需要认识问题的高度,分得清善恶美丑良莠;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经得住短期利益、不正当利益的名利考验;需要花一些精力,用一些心思,既要传承精华,又要敢于创新。


上海睦邻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艺琳从国际展会与国际旅游的角度出发,指出会展可以为非遗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而民俗经济在餐饮、景点建设、娱乐演出三方面大有可为,但目前由于文化自信的缺乏,这些方面仍有较大缺失。


上海师范大学民俗学校友,上海智景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建华分享了自己旗下两个公司——上海润泽踏莎文化传播公司和上海智景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创业故事,并提出创业要注重平衡、接受和拥抱多样性、懂得把握坚持与放弃、加强应对不确定性以及要拥有平常心、公益心与感恩之心的五点心得体会。


上海大学民俗学校友,上海晶晓文化传播总经理杨晓晶带来了ciu ciu和晶晓文化两个创业案例分享,她提出文化在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文化公司而言,思路是最重要的,并鼓励在场学子不要认为所学专业无用,因为在某个你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你的专业就大有可为。


幸运飞艇预测民俗学校友,上海圭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海岚带来了智慧美育茶书房这一商业性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的案例分享,介绍了“高校+社区模式”、“高校模式”和“高校+K12模式”三种智慧美育书房模式,期望能将非遗真正地落实到高校和社区,实现非遗的生活转向。她表示企业以非遗与民俗文化学术资源作为支撑,依托高校平台逐步发展,将预计在三年后实现千万级年收益,并鼓励民俗学硕博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之外关注民俗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应用实践,投身于民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来。


发言结束后蒋明智教授总结认为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既是学术研讨又有行业经验学习甚至还可以是招聘会。他提出一方面要把非遗融入到产业里去,非遗的产业前景有无限的可能,希望大家都能投入到非遗的实践里去,另一方面信仰中所蕴含的“重功崇德”思想实际上是当下社会所需求的正能量,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坚定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起年轻一代民俗学子的社会责任。


陈灵犀主任为仲富兰教授颁发聘书

田兆元主任为陆建非教授颁发聘书

田兆元主任为强建春总经理颁发聘书

田兆元主任为杨静副教授颁发聘书

田兆元主任为毕旭玲研究员颁发聘书

田兆元主任为吴玉萍副教授颁发聘书

蒋明智教授为雷伟平副教授颁发聘书

蒋明智教授为邱硕副研究员颁发聘书

田兆元主任为程波涛教授颁发聘书

开幕式上特地举行了幸运飞艇预测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聘任仲富兰、陆建非、杨静、强建春、张治中、程波涛、毕旭玲、雷伟平、吴玉萍、邱硕、程波涛为幸运飞艇预测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这是华东师大非遗保护力量的又一壮大。

下午的会议分为“经济民俗学与民俗理论创新研究”,“地域文化研究”,“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三个分论坛,参会学者和研究生们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展开了跨学科、多领域的深入探讨,既实现了学术上的交流与碰撞,又增进了彼此的认知与友情。

第一分论坛以“经济民俗学与民俗理论创新研究”为主题,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副教授雷伟平主持,幸运飞艇预测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柯进行评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海上风研究生论坛创办人程鹏以《景观生产与仪式展演:社区营造中的文化展示——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为例》为题发言,认为景观生产与仪式展演是社区营造中的主要文化展示方式,也是社区内部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方法。借助于景观生产和景观叙事,社区可以讲述历史、唤起记忆,引发共鸣,满足受众审美和对历史记忆的社会需求。而仪式展演则通过年复一年的操演,在展示社区文化的同时,强化民众体认实践,加深记忆,构建认同。三林镇重建三桥,建设名人廊、文昌阁、民俗馆等项目,举行圣堂庙会、中秋祭月、城隍出巡等仪式,在展现自我、发展社区旅游的同时,也对非遗传承、社区教育、民众认同有着重要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副教授雷伟平以《效用视域下三官信仰叙事谱系的价值研究》为题发言,她认为灵验叙事是以人们的生活为基础,是关于特定神灵帮助人们实现愿望的一种叙事。在田野中,人们更多地讲述关于三官大帝的灵验性,可见信仰的效用是人们最直接的感受。灵验叙事及其谱系的价值在于记录村落文化。这对于我们认识灵验叙事在当代的重要性有着基础性意义。


幸运飞艇预测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柯的发言题目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的谱系构成》。他认为非遗传承能力谱系分为非遗传承主体的传承能力谱系,以及非遗保护实践中政府主体的管理传承能力谱系、社会主体的参与传承能力谱系。非遗传承主体的传承能力谱系又由核心能力、一般能力、附加能力三种权重不同的二级谱系构成。其中,隶属于核心能力范畴的技艺创新能力的谱系构成及其实现方式是非遗传承能力建设的重心与优先级,隶属于一般能力范畴的市场拓展能力的谱系构成及其实现方式则是非遗传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其他诸如展示传播能力、认知技能所在文化传统的能力等亦不可轻忽。非遗传承主体的传承能力谱系不仅要呈显传承能力的具体比重构成及其实现逻辑,还应如实反映传承能力的发展现状与建设方向。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石雅云发言题目为《都市中产阶级的土家织锦消费——以湘西龙山地区为例》,通过对湘西龙山地区六家土家织锦传习所的调查分析了当代土家织锦的消费转变,探寻了都市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如何对土家织锦产生影响,并以土家织锦为符号进行自我表达与阶层建构;她表示希望通过中产阶级消费模式、城乡间消费文化互动的研究,寻找传统手工艺进一步设计与发展的启示与契机。


云南农业大学讲师窦薇以《藏族手工编织类非遗产品生产性保护的研究——以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和平村格玛啦藏毯发展中心为例》为题发言,介绍了位于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和平村的格玛啦藏毯发展中心,该公司是在小中甸镇和平村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致力于藏式地毯的生产,公司法人作为新兴传承人,立志打造一个立足于传统的纯手工品牌。格玛啦藏毯从经营模式、生产工艺、传承人到传承场域较之传统手工编织均有很大改观,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典型代表。但是,目前公司的发展面临很大困境,它昭示了以藏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传承中面临的困境。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沈佳的发言题目是《文化生态营造与兴浦村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她认为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扇子的制作与使用是道教文化、竹文化、儒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体现。明清时期,兴浦村已经成为纸扇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长期以来,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兴浦村村民以制造纸扇为业,周边地区如阳嘉龙、迎驾桥、周家桥等地逐渐形成了以兴浦为中心的“扇窝”。当下,兴浦村的扇文化产业遇到了传统工艺丧失、产品附加值低,缺少传统工艺传承人等问题,应从提高村民文化参与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规范的作用、保护传统工艺、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方面着手,努力营造好兴浦村的文化生态,促进扇文化在兴浦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武振宇的发言题目为《传承与衍变:民俗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再生产——以山西岚县面塑为例》。他以非遗传承人、地方政府等主体为视角,探讨了岚县面塑的文化再生产,反思岚县面塑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能否继续保持本真性的问题,并认为在传承过程中,只有注重对岚县面塑的本真性保护和保持岚县面塑各传承场域间的平衡,才能更好地将“岚县面塑”有效传承。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韩钰以《由食入饮:当代的醋饮消费与身体观念》为题发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山西老陈醋酿造的技艺传承到作为日常生活中饮食消费的老陈醋,再到当代保健需求催生出的观念消费的醋饮料这一过程入手,揭示了老陈醋“由食入饮”反映出的当代社会中人对自身身体以及消费行为的观念变迁,并结合以身体为工具和尺度感知物这一认知方式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丽楠以《潮州工夫茶艺商业化经营:充满创意的民俗主义》为题发言,通过对潮州市牌坊街一家创意茶舍的田野调查进行潮州工夫茶艺商业化经营的案例分析。从民俗主义的商业化经营、乡愁卖点、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三个角度,对茶舍商业化经营展开分析。她认为茶舍的经营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经营,其实质是民俗主义,经营之道是对乡愁的包装销售,茶舍经营过程中实现了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


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宛妮以《艺术、组织、认同:山西长子鼓书的市场研究》为题进行发言,通过对长子鼓书自身由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变,艺人的创新与改革,区域内民众对民俗生活的心理认同等方面分析长子鼓书在当代仍然兴盛的原因。她认为多种长子鼓书演出团体类型、艺人从业方式填充了与民众直接相关的信仰、仪式、审美的方方面面,丰富了长子鼓书市场,使得长子鼓书能够凭借自身力量不断传承与继续创造。对这一民间曲艺群体及其市场经营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解释民俗消费与民众文化认同的关系,探讨文化在其所处环境的生存。


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刘重麟发言题目为《行好与生计:上党庙会书艺人的市场竞争及生存策略》。她将上党庙会书分为地摊书、搭棚书、舞台书三类,分别代表着说唱市场基本形式,以香客信任为基础的还愿交换关系,以庙宇为核心的集体供养关系,以村落共同体为主体的商业雇佣关系,其中,说书艺人作为信仰活动中的文化主体与经济主体,在不同的空间属性中扮演着着“行好者”与“表演者”的身份,通过对庙会书经营模式研究发现艺人运用策略化说唱,秩序化收入,线上化营销等方式最大程度的增加了个人的收入,认为从整个庙会书市场与运作机制可以看出,“神圣与世俗”并非二元对立,而是混融于日常礼俗生活中。


 

宇治抹茶(上海)有限公司安娜老师发言题目为《唐宋抹茶的传承路径初探》,通过对唐宋时期抹茶发展历史的梳理揭示了抹茶及其文化的传承路径。

第二分论坛以“地域文化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由四川大学邱硕副研究员主持,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进行评议。

四川大学副研究员邱硕发言题目为《“石犀移动致灾”:网络时代禁忌叙事的数字传播与民间表述》,通过对网络上造成轰动的“石犀移动致灾”传说进行梳理和叙事解码,阐释了网络传播和多远民间叙事的关系,总结了传说在网络环境中如何通过再传播形成新的叙事。


梧州学院教授邓玉莲发言题目为《岭南传统文化思想对西江作家群创作之影响》。她认为西江作家群因所处位置靠近岭南,所以在语言、思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当代西江作家群的文学创作较为鲜明的体现出岭南文化务实性、兼容性和自由性的特征。


上海社科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金涛以《舟山“跳蚤舞”的发展轨迹与程式和内涵》为题进行发言,从渔捞作业与海洋性民俗叙事出发,论述了舟山非遗项目跳蚤舞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轨迹, 及其表述的程式和内涵,以及当前在舟山海岛的传承概况。


山西大学副教授卫才华以《关帝造像的观念、仪式与信仰实践——以山西运城解州镇为中心的民俗志考察》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当下山西运城解州镇的关帝造像品市场,交融了民俗、信仰、仪式、旅游、文物等多重观念因素,在“关公故里”天下第一关庙和家庙的历史资源下,表现出跨地域与地方化进程的双重民俗意义。关帝造像作为信仰物的流转和当地民俗生活互动融合。造像信仰的神圣性与私人性通过“请像”的民俗途径得以实现,“眼缘”成为家户请关帝像的重要标准。造像的标准化,使得关帝造像从信仰生活扩及到关公文化产业,从而营造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圣地”观念认同,也使得信仰的流动呈现出更突出的“网格化”和互动性特点。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范译馨以《社区营造视野下的文化记忆搜集与乡村振兴》为题发言,通过对青街乡与鹤山村的田野调查案例的分析,运用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结合的历史人类学角度剖析来文化记忆搜集在乡村社区营造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旨在探寻这一路径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凝聚主体文化认同,发现地域产业特色,进而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同时为知识分子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新理念。


菏泽学院教授董传岭发言题目为《传统与现代:新中国70年华北农村服饰变迁----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华北农村服饰发生的巨大变迁进行分析,展示其发展的阶段性。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服饰现代化进展迟缓,人们服饰保守统一,衣着简朴,款式、色彩单调贫乏,政治性明显,传统服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赓续;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缺衣少穿,服饰现代化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交流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传统服饰观念和政治限制被打破,人们不满足穿暖,而是追求时尚和档次,自由选购和搭配服饰,崇尚个性,突出自我,新款服装令人应接不暇,服饰快速现代化,并出现后现代化趋势,同时传统服饰也出现回归。传统服饰的生命力仍在,并未断裂,传统与现代持续互构与化用促推服饰不断变迁。在保持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脱出传统,增益现代,追求美观、舒适与保健,是服饰变迁的路向。


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杜凯月以《黔东<纳采告祖文>之告祖婚俗管窥》为题进行发言。告祖婚俗乃源于西周的古老文化,黔东《纳采告祖文》见于清代地方志,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改土归流”背景下,少数民族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指导下,告祖行孝,祈求福佑,其婚俗融合中原地区儒家文化,又不失本族特色。由于后世诸籍多语焉不详,因而黔东《纳采告祖文》具有丰富的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价值。 


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海波发言题目为《交流与互鉴:论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变迁》,通过对近代朝鲜移民和汉族移民迁入长白山林区带来的音乐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阐述了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一方面推动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歌词从虚词到实词,音乐调式由羽调式向徵调式的转变,提高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甄别了不同的歌唱形式和音乐情绪在劳动生产效率中的作用,使长白山林区号子得到了优化和更新。中朝文化的交流交流与互鉴,促进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推陈出新,繁盛了世界民族音乐,增进了民间之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是世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在音乐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上海古猗园的亓明曼以《试论墙体绘画在园林文化景观中的妙用——以上海古猗园为例》发言。她表示墙体绘画这一艺术样式在古典园林景观中似乎并不常见,但是在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古猗园的老照片中却发现了其“独特而又柔美”的身影。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猗园正在尝试复原老照片中墙体绘画这一承载着乡愁记忆和诗意栖居追求的人文艺术景观。旨在做好“精细化管理,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同时还为进一步提升园林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地方文化乃至构筑当地人的身份记忆和文化认同尽一份应有之力。


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姚霁珊发言题目为《多元一体背景下的火把节谱系研究》,通过对西南个民族火把节习俗的介绍,指出火把节节庆活动既是彝语支各民族文化最直观的呈现,也是彝语支民族文化认同得以确认的过程,并运用田兆元教授提出的民俗谱系研究理论对火把节节俗谱系进行建构,认为构建火把节节俗谱系是重新认识火把节本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构建文化认同体系的重要方法和路径。


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火彦昌以《变迁中的“飨宴礼仪”——南涧彝族跳菜的田野调查报告》为题进行发言。他表示自2008年南涧彝族跳菜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日趋兴盛的跳菜活动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牌,从流传于民间的民俗活动逐渐显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彝族跳菜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大量的田野资料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了跳菜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动力,并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期推动南涧彝族跳菜取得更好的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谢祺发言题目为《<滇略>及其价值研究》。她表示谢肇淛的《滇略》是明代云南重要的文献之一,书中记叙了丰富的历史材料,记载了云南的疆域山川、物产民风、名宦乡贤等方面的情况,是云南地方文化的重要叙事,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以及民俗学价值。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晓钰发言题目为《薛瑄与河东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她认为薛瑄作为“明初理学之冠”,与河东地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两次设教于河汾,促进了河东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薛瑄思想内涵丰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存理持敬、修身为要的思想。他开创的“河东学派”经由其弟子传承,促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关中之学”的发展。薛瑄开创的河东学派在河东文化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河东文化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分论坛以“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吴玉萍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毕旭玲研究员进行评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毕旭玲发言题目为《毕旭玲: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看象山开渔节祭海、开船仪式的传承发展》。她认为象山开渔节的祭海、开船等仪式传承了中华传统的“顺时取物”思想,延续了古代以法律法规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好材料。而未来对象山开渔节仪式历史与内涵的发掘,对其仪式资源的整合将有助于塑造其先进形象,扩大其影响,提升其格调,使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好案例。


邵阳学院讲师欧阳恩涛博士发言题目为《乡村振兴视野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为例》,以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为例,重点从挖掘与整理优秀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推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力,以乡村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小宇发以《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莞香制作技艺为例》为题发言,系统梳理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莞香制作技艺为例,从具体的层面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认为应通过现代科学知识解释传统经验的智慧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促进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发展,从而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更广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非遗杭州故事传承人倪晓芳发言题目为《以“杭州小热昏”为例浅谈非遗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她对杭州小热昏历史和形式进行了梳理并表示现代化生活方式严重冲击了杭州小热昏在当下的发展并认为传承发展杭州小热昏,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做好活态传承,充分发挥杭州小热昏的艺术特长,从自编自演走向编导与演出人才分工合作,利用好现代化的传播途径,保护好这一杭州腔调,需要政府、社会和传承人一起来承担责任。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梦颖发言题目为《“地方”的营造:以侗寨鼓楼为中心》。她认为鼓楼在侗族人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和公共遗产价值,是“地方感”的符号。鼓楼营造活动反映“地方”的自治主体及其关系网络、固有的文化机制,以及技术、资本和话语的较量与共谋。对侗寨人而言,鼓楼形塑新的“地方”记忆,是记忆之场。地方自治网络组成的兴建鼓楼“筹委会”,以乐捐为代表的民间互助传统,以上梁仪式、落成庆典为代表的集体仪式活动,共同维系着侗寨人的“地方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程梁茵发言题目为《我国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与发展伦理问题研究》。她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萎缩导致的存续困境、相关利益者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纠纷问题、核心技术缺少传承人导致的传承危机以及原材料丧失陷入濒危状态等,并尝试提出解决我国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问题的建议,从而尝试构建非遗生产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的伦理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韩晓芬以《香格里拉尼汝村藏族氆氇制作技艺与传承》为题发言,

通过记录香格里拉尼汝村村民的生存环境及氆氇的制作技艺流程,分析手工氆氇制品生存的微弱原因,进而对手工氆氇制作技艺的传承困境进行分析,并指出这对于完善民族文化基础建设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韩冰雪发言题目为《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平阳木版年画为例》,以非遗活态传承的整体性保护为理论纲要,分析了新时代平阳木版年画在保证文化本真的基础上,严格传承的考核机制,通过“研学”方式进行传统技艺的文化普及和文化审美教育,理性加入文化创意产业,坚强面对发展瓶颈等诸多传承路径,探讨了在文化生态演替规律作用下的平阳木版年画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冀伟以《“双创”视域下麦草画工艺的发展路径探究--以汝南袁月英麦草画为例》为题发言。他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麦草画工艺的发展遇到一些难题,面对这些难题,社会各界相继做出努力,从传承主体到保护主体、从官方到民间、从传统方式到现代方式,政府、企业、学者、传承人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麦草画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并借用习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以汝南袁月英麦草画的发展为个案,发现问题,指出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麦草画工艺应该如何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韩志婷发言题目为《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以杭州西湖传说为例》,通过对包括白蛇传说、灵隐寺传说、济公传说、钱镠传说、岳飞传说等在内的西湖传说进行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出发阐释了西湖传说与杭州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经验,并试图以小见大,从杭州经验出发对我国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进行探讨。


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吴建恺发言题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乡土文明的层次性构建》。他认为在这个知识中心主义的时代,乡村居民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缺少实际的文化话语权,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应该顾及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入侵对乡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乡村居民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肢解,出现文化空心化、精神空心化的瓶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载体,是重构乡土文明与文化认同,打造现代文明乡村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要以乡村留守群体为核心,构建乡村振兴基底;以外出务工群体为关键,壮大乡村振兴队伍;以旅游消费群体为羽翼,拓宽乡村振兴渠道。


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薛群以《“非遗”语境下的散盘嘎达研究》为题发言。她表示散盘嘎达是蒙古族世代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蒙古服饰上手工编织而成的结,并运用于耳饰、马具、奶桶、蒙古包等日常生活,通过对散盘嘎达的结构、编织与钉(缝)技艺、运用,以及民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散盘嘎达不仅是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蒙古族生产生活、人生仪礼、文学艺术、审美情趣甚至民族心理等方面均有具有重要影响。


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王佳慧发言题目为《浅析传统制茶手工艺的发展——以南京雨花茶为例》,通过对雨花茶茶商的访谈,结合图书馆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分析,从茶叶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南京雨花茶的制茶工艺发展现状以及制茶手工艺在现今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探讨雨花茶中的制茶技艺之价值以及其作为南京特产,城市名片的文化价值。   


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王颖发言题目为《技艺上的“感觉”:石牌非遗手工豆腐生产者的“身体民俗”》。她认为石牌豆腐生产技艺便一例典型的身体民俗,依托身体的参与,追求品质的同时,便是技艺升华为知识、经验。这种累积的身体知识、经验,无法言明的内在知识--身体性知识,是文本难以全部涵盖的,因个人的领悟、历练的不同,所呈现的结果往往不同,身体不再是被动的为人所动,它具有了自主、能动的一面,进而身体也充满了情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张巧梅以《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困境——基于贵州省三都县雪花湖社区的田野考察》为题发言。她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扶贫的积极有效措施。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在经济搬迁的同时,做好文化搬迁的工作,实现文化的继续传承和与其他民族的共生繁荣,是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并通过深入三都县雪花湖社区进行走访调查和访谈调研,考察了易地扶贫搬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共存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程程以《我国“非遗扶贫”项目模式及路径探析》为题发言。她认为我国的扶贫事业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中国扶贫的方式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内学术界肯定,但贫困这一顽疾并未根治。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新机遇与新挑战的不断涌现要求扶贫思路与模式的战略性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并且与扶贫事业实现了有机结合,在精准扶贫阶段,“非遗扶贫”项目的出现,不仅使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开拓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新路径。


特地前来支持本次海上风论坛的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民协副主席程波涛以《“非遗”在乡村振兴计划中的角色定位与文化担当》为题发言,他表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迎来新的价值评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独特的文化标识与精神价值,很多非遗不仅是乡村文化中具有标本意义的本原文化景观,而且也是具有鲜活价值的本原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创、乡村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文化应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乡村建设中文化反哺与优秀传统文化回护中的价值,以及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关系等都是当下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非遗的价值重新发现与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丰富、塑造和深化当下乡村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格,也有助于激活社会转型时期日趋单薄的乡村文化所原有的内在活力,重构乡村文化自信,而且为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资源支撑和稳定的资源环境,将非遗作为主导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将乡村非遗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战略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和理性转换,无疑会为深度认知我国城乡地域民情风貌,以及对于乡土人文环境的改善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幸运飞艇预测博士研究生唐睿

幸运飞艇预测博士后李柯

楚雄师范学院教授陈永香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毕旭玲

会议闭幕式由幸运飞艇预测唐睿博士主持。各分论坛评议人李柯、陈永香、毕旭玲向大会介绍了各自论坛的研讨情况。

一等奖:石雅云、刘重麟

二等奖:刘梦颖、韩钰、陈宛妮、王颖

三等奖:刘海波、沈佳、王佳慧、冀伟

闭幕式上对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会议学术委员会评选出的参会学生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分别是一等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石雅云、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刘重麟;二等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梦颖、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韩钰、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宛妮、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王颖;三等奖获得者延边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海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沈佳、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王佳慧、幸运飞艇预测硕士研究生冀伟。

最后,田兆元教授为大会致闭幕词,他饱含情感地回顾了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从弱小到壮大的过程,它在七年这样一个重要关口仍然保持住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希望海上风论坛度过“七年之痒”这个关口后可以继续壮大,同时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希望广大民俗子坚定信心,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去研学、去做事,只要民俗学子有所担当,民俗学就大有可为。


此次海上风都市民俗论坛共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内容涵盖经济民俗学、民俗创业、非遗产业开发、民俗谱系的建构和应用,民俗资源开发应用,都市中产阶级的民俗手工艺消费,地域文化发展变迁,非遗传承创新,非遗扶贫等多个方面。本次论坛着重强调了民俗学经世济民的功能和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担当,希望民俗学者能培养起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经济民俗学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获得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陈灵犀、幸运飞艇预测-幸运飞艇计划软件 书记熊琼等学校领导的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并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嘉宾的一致好评。同时,本届论坛继续以“经济民俗学”为主题,集学术研究、文创产业实践于一体,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民俗创业”作为主题纳入大会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民俗学校友、上海智景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建华;上海大学民俗学校友、上海晶晓文化传播总经理杨晓晶以及幸运飞艇预测民俗学校友、上海圭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海岚分别带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经验与创业心得分享,展示了民俗学在现代商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并鼓励民俗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之外关注民俗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应用实践,这一开拓性举动使参会同学受益匪浅,既体现出民俗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也体现出幸运飞艇预测研究生院和幸运飞艇预测 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上的创新理念,在表达民俗学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关心与参与之外体现出民俗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和民俗经济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自我担当,是新时代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会议记录:殷鹰 王颖 王佳慧 刘晓钰 武振宇

摄影:陈爱民 王佳慧 苏娟